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

讀《古詩十九首》測你邪惡程度

請細閱以下詩篇,並默想詩中女子的心境。

古詩十九首之十三 
青青河畔草,鬱鬱園中柳。
盈盈樓上女,皎皎當窗牖。
娥娥紅粉妝,纖纖出素手。
昔為倡家女,今為蕩子婦。
蕩子行不歸,空床難獨守。

注:
鬱鬱,茂盛也。
盈盈,通嬴,美容也。
皎皎,明也。
牖,牆上交窗,如右圖。段王裁注曰:「交窗者,以木橫直為之,即今之窗也。在墻曰牖,在屋曰窗。」
娥娥,美貌也。《方言》曰:「秦晋之間,美貌謂之娥。」
纖纖,通摻,好手貌。
蕩子,遊蕩不歸、荒廢家業之徒也。《列子》曰:「有人去鄉土遊於四方而不歸者,世謂之狂蕩之人也。」

你能猜出詩中少婦的心意嗎?她在窗前望見甚麼?豔妝露手的用意何在?空床為何難以獨守?

迄今為止最淒美動人的詮釋,要數在星島網站上的這篇賞析文章(http://www.singtaonet.com:82/culture/poetry/t20051206_89087.html)(以下簡稱「星文」)。
她,獨立樓頭體態盈盈,如臨風憑虛;她,倚窗當軒,容光照人,皎皎有如輕雲中的明月;為什麼,她紅粧艷服,打扮得如此用心;為什麼,她牙雕般的纖纖雙手,扶著窗欞,在久久地引頸遠望:她望見了什麼呢?望見了河畔,草色青青,綿綿延延,伸向遠方,「青青河畔草,綿綿思無道;遠道欲何之,宿昔夢見之」(《古詩》),原來她的目光,正隨著草色,追蹤著遠行人往日的足跡;她望見了園中那株鬱鬱蔥蔥的垂柳,她曾經從這株樹上折枝相贈,希望柳絲兒,能「留」住遠行人的心兒。原來一年一度的春色,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,也撩拔著她那青春的情思。希望,在盼望中又一次歸於失望,情思,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。她不禁回想起生活的播弄,她,一個倡家女,好不容易掙脫了歡場淚歌的羈絆,找到了愜心的郎君,希望過上正常的人的生活;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,她不禁在心中吶喊:「遠行的蕩子,為何還不歸來,這冰涼的空床,叫我如何獨守!」

起首二句「青青河畔草,鬱鬱園中柳。」看似與全詩大旨無關,聊作點綴而已。論及二句與全詩關係者,多取二途。一途是將河畔草與園中柳視為喻依,言春色是虛,比況他物是實,如方東樹所云:「『草』興蕩子,『柳』自比」,此等比喻牽強附會者多,我不欲取。另一途是將春景視為誘因,因觀此景,誘發起樓上女子無盡的相思與寂莫。李因篤曰:
起二句意徹全篇,蓋閨情惟春獨難遣也。
正所謂春心蕩漾,春天正值生機蓬勃,萬物茂發之時。按李因篤言,首二句旨在點出時值初春,女子感時而情發,卻苦無處排遣。俗一點說,她便是在思春、發春了。

李因篤只說閨情,但沒道破她情牽何處。我們只知少婦思春,也不知她到底思慕何人,還是根本沒在想起任何特定的戀人。按星文所解,詩中意境就大不相同了。河畔草、園中柳不單是生情的誘因,更是少婦向其夫君送別的場景。古人向有折柳送別的習俗,取「柳」、「留」諧音,寓難離難捨、不忍相別之意。當初,少婦贈別夫君於柳樹下,折枝寄意,目送夫君踏著河畔的草色,漸漸遠去。今少婦憑窗遠望,見昔日之河畔草與園中柳,觸景而傷情也。相比起單說閨情,星文所敍的意境要淒美動人得多了。

注意,在星文中,少婦並無伸手出窗,招邀途人,她只是扶窗遠眺而已。
她牙雕般的纖纖雙手,扶著窗欞,在久久地引頸遠望:她望見了什麼呢?
她望的是遠方,是河畔草,是園中柳,更是遊子的歸家之路,而非眼下的途人。你會問:既然她在思念夫君,夫君不在身側,亦無歸家之兆,為何她還要塗脂抹粉、拋頭露面?正謂「女為悅己者容」,她又為誰而容呢?星文的答案是:
她凝粧上樓,一開始就是因為怕遲來的幸福重又失去,而去癡癡地盼望行人,她娥娥紅粧也不是為與春色爭美,而只是為了伊人,癡想著他一回來,就能見到她最美的容姿。
她留意遠方的歸路,盼望著這來來去去的行人之中,竟有一個便是她朝思慕想的夫君。 她盼望夫君一旦歸來,走到自家樓下,便馬上看到自己的嬌姿美貌。她總盼著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留贈與夫君,故終日徘徊窗前,凝望歸路。箇中心思,跟溫庭筠《夢江南》所描寫的如出一轍:
梳洗罷,獨倚望江樓。過盡千帆皆不是,斜暉脈脈水悠悠,腸斷白蘋州。
我在網上看過一個還要更加痴情的版本,惜已忘了出處。它不將「纖纖出素手」解作以手扶窗,而是真的將手伸出窗外。但女子伸手亦非存心不軌、招邀途人,她是盼著夫君的歸來,盼得痴了,思久生幻,不自覺將手伸向遠方,恍似夫君就在她所眺望之處。如此痴情兒女,教誰能不聞之而動容?

怎樣,這是你原先默想的版本嗎?若是的話,你肯定是個心善且情痴的人了。其他人請自行面壁吧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以上對少婦心態的詮釋縱無定論,尚在直解之列。古人讀書,好穿鑿附會,同聽一樂,他偏要聽出一大堆弦外之音來。歷代文人注解這類閨怨詩時,偏不信其詩只為敍事與抒情,箇中必更寓有他意。且看以下例子。

先來一些最顯淺直接的寓意。清人姜任脩曰:
傷委身失其所也…所不滿者,獨不歸之蕩子耳。
嗟嘆少婦委身不慎,所託非人,終至寂寞難耐,獨守空房。按姜氏言,此詩旨在為少婦抱打不平也。另外,同為清人的張玉穀曰:
此見妖治而儆蕩遊之詩其為既娶倡女,而仍舍之遠行者,致儆深矣。
娼女妖冶難馴。既娶之,就應嚴加看管,不應捨之遠行。按張氏言,此詩旨在警惕男人慎管妻房。你看,同一首詩,有人為少婦抱怨,責蕩子負心;有人替蕩子不值,斥娼女淫佚,很有趣吧。

還有更有趣的。有說全詩寫少婦情態是虛,喻士人心境為實,其實在寫君主與其臣子的關係。且看下例。

唐人張銑曰:
此喻人有盛才,事於暗主,故以婦人事夫之事託言之。
五代吳人方廷珪曰:
以女之有貌,比士之有才,見人當慎所與。
清人劉光蕡曰:
此託為離婦之詞,以況君臣朋友少不自持,所依非人,終致失所,雖然才思,亦復何用?咎由自取,又將誰怨?故詩可以怨之。
在他們眼中,此詩以少婦的不幸遭遇,比況士人服事暗主,空負才幹而不得重用。表面上訓戒女子要慧眼識人,其實是勸天下良臣該擇主而事。

有同情少婦的,也有同情蕩子的人。南宋曾原曰:
此詩刺輕於仕進而不能守節者。
按曾氏言,此詩諷刺但求昇官發達,不求潔身守節的小人。但守甚麼節?忠君愛民?廉潔奉公?還是單指孝悌、節儉等私德?曾原沒詳細交待。元人劉履說:
言青青之草、鬱鬱之柳,其枝葉非不茂也。然無堅貞之操,一至歲寒,則衰落而不自保。以興世俗輕進之人,自衒以求售,其才質非不美也。然素無學識,不知自修之道,一遭困窮,則放濫無恥,而欲其固守也,難矣!且不斥言之,而婉其詞以倡女為比,其深得詩人託諷之義歟?
劉履點出「自衒以求售」與「素無學識,不知自修」兩種劣行,引為士人之恥。在今天的職場,自衒以求售是基本的生存之道,在古時卻會受同儕所不齒。士人本應心繫家國大事,以天下興亡為己任,輕薄個人的名利得失。有人賣弄才幹,搏取升遷,反映他急功近利,視名位高於節操。重名利而輕節操,難保他日後位高權重,不會作出假公濟私、背主求榮等更惡劣的事。不學無術,不知修本精進,固於才德有損。不知自修卻偏要賣弄才幹,罪加一等。古人重視名實相副,讚賞能謙恭退讓之士,忌自高自大,卻言過其實之輩。一個人不思精進才學,不務修持品德,整天只是四處溜達,夸夸其談,沽名釣譽,大概只是個利慾熏心的小人耳。此外,有些人在顯達時,一言一行可以跟君子一般無異,但一朝遇厄,即自甘墮落,為求自保而不擇手段。子曰:「歲寒,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。」劉履也說:「然無堅貞之操,一至歲寒,則衰落而不自保。」唯有窮困時,人的品格才真正受到考驗。子復曰:「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。」君子即使陷入困境,依然固守貞德,不損其潔,小人就自暴自棄了。正如詩中少婦一朝遭棄,春情難耐,終於把持不住,拋頭露面、搔首弄姿以招徼途人。按劉履說,此詩借述蕩子婦的不儉,諷刺身遭窮困便捨棄節操與自尊,四出賣弄才幹、巴結權貴的士人。清張庚曰:
此詩刺也。雖莫必其所刺誰何,要亦不外乎不循廉恥而營營之賤丈夫。若以為直賦倡女,倡女亦何賦而費此筆墨耶?…凡士人不能安貧而自衒自媒者,直為之寫照矣。
張庚話說得狠,詩人何必浪費筆墨去記敍娼女的情態呢?娼女不足道,其詩所道者實是官場上的投機小人。

讀到這裏,你是開始佩服詩人的聯想力呢?還是開始懷疑解詩的人都在胡扯?清學者饒學斌解此詩時說:「今夫君臣夫婦,其道同也。則明乎婦道,而臣道可類推。」對古人而言,五倫中的君臣、父子、兄弟與夫妻皆有上下行關係,其道相似。歷代注釋家相信,詩文中以父子、夫妻甚至情人來比況君臣是常見的事,如羈臣滿腔愁苦,多以棄婦自況,好舒洩那些不便明言的怨懟之情。如此比況真的是詩人的原意嗎?這就無從稽考了。但我相信,當你見識過一首又一首上古情詩給歷代腐儒解成為思君之辭後,你會跟我一樣想反桌。我打算另外撰文一篇,介紹一下歷代注《古詩十九首》的文人怎樣胡扯。

精彩還在後頭!你見過以美人比英雄的嗎?是有的。且看清人朱筠如何說法:
通首寫一字,俱為末句出力。意中欲寫一絕大本領世上必不可少之人,若落凡手,必成笨伯,此卻以野豔之詞出之,何等縹緲?前六句連用疊字,取態也。「青青河畔草」,初春景象;「鬱鬱園中柳」,孟春景象。欲寫治世之人,先應從世界寫起,故欲寫美人,先從春寫起。且由冬而春,即亂極將治之象。「盈盈樓上女」二句,言以群倫所共仰之人,處塵世共見之地;「娥娥紅粉粧」,毫無彈駁;「纖纖出素手」,自有本領手段。以如此美人,而必託言「倡家」者,喻君子處亂世也。「倡女」所遭,必是「蕩子」;君子輕出,必得亂君,故以「蕩子婦」喻之。下二句又推進一層,為通篇結穴,卻從詩人意中想像而出。言勿論不當為「蕩子婦」也,即為矣,而蕩子情誼不能固結,仍「空床」也,想來其能「獨守」乎?此二句包羅史事,縱橫想去,無不貫穿。三代而下,能守如武侯,不能守如荀文若王景略皆在其中,闊極大極。
少婦之所以為樓上女,比喻君子超凡出眾,人人仰而望之。少婦玉手纖纖,比喻君子自有濟世安邦的手段也。婦為娼家女,比喻君子恰處亂世,無固定的君主可事也。少婦守空床,猶如諸葛守蜀漢、王猛守前秦,況君子力挽狂瀾於既倒,亂世中仍能操守國業也。朱筠讀此詩,說其包羅史事,縱橫想去,無不貫穿。」我閱畢朱筠語,只吸了一口涼氣。此誠全宇宙最強的聯想力,非我等凡夫所能望其脊項也。


二零一三年四月三十日



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

讀霍布斯有悟

霍布斯(Thomas Hobbes)為十六至十七世紀的英國哲學家,以提倡社會契約論聞名於世,其主要著作有《利維坦》(Leviathan)

讀霍布斯論natural right,即覺霍氏哲學之偉大。今天說natural right,大家自然會想起天賦人權,如《美國獨立宣言》所云,人人生而平等,人人皆有生存、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權利。原來在古時,natural right並不指人權,卻指人道,規定我們應該怎樣做人,要侍奉上帝,要忠君愛國等。由於古之人道是天定的,人生而必須奉行,不容他選,所以質屬自然。因此,古之natural right實為natural duty,行束縛人心之效。它告訴你怎樣才算doing a human right,若違背之,即入魔道,或如禽獸,算doing a human wrong。霍氏徹底改變了natural right的意義。他說,凡有利生存者,我們都可行之,即便是打家劫舍、燒殺搶掠,無不屬natural right。換言之,只要我們歡喜,做甚麼都是doing a human right。若人受任何約束,要麼是他人強加於我,要麼是我自甘受範,皆是後天生成的規例,人不再有天生就必須奉行的戒律。

霍氏的立論對教會勢力衝擊甚大,並奠定了及後政治哲學的基本論調。在霍布斯之前,也許已有一籮筐的人反抗過教廷。但論影響力,霍布斯無疑居功至偉。後來的政治哲學,討論焦點不再是人天生就應該做甚麼,而是人天生就擁有甚麼權利與自由。讀過這段歷史,總算明白天賦人權的真義。原來天賦人權並非指上天送了一些神秘的力量給我們,叫「人權」,「人權」實是個為反叛舊惡而生的觀念,它指出人並無天生就必須遵守的戒律,並無天生就必須服從的權威。若人所應行之道是天定的,我們豈有質疑的道理?若一切規範都是後天生成的,我們便可質疑之,追問我們之所以受此約束的理由。若建制不合理,我們遂可據理而推翻之。

二零一三年四月二十二日